在澜沧县上允镇的街头巷尾,提起“刀春丽”这个名字,熟悉的人总会笑着竖起大拇指——这个33岁的傣族姑娘,不仅用一手地道的傣味凉拌征服了食客的味蕾,更以党员的热忱与担当,成为芒角村乡亲们心中可靠的“领头雁”。从地摊小贩到 餐馆老板,从普通村民到支部书记,她的故事里,藏着傣乡儿女对生活的热爱,更写满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、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。
烟火里的商机:一双巧手调出致富味
展开剩余82%刀春丽的“创业基因”,似乎早就在岁月里悄悄埋下。初中毕业后,她先是在寨子里跟着亲戚学做傣装,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精美的纹样,更是骨子里的踏实与耐心。5年的沉淀让她明白:“手艺要练到骨子里,才能让人记在心里。”后来,她揣着这份韧劲,在上允街摆起了地摊,2年的街头奔波,让她摸清了乡邻的口味喜好;再到西双版纳的冷饮店打工时,一个念头在她心里愈发清晰——“同样是傣族村寨,那边的凉拌生意火得很,咱们家乡的小吃明明也这么香,为啥不能做出名堂?”
上允街人来人往,却鲜有地道的傣族凉拌摊点。这个发现像一颗种子,在刀春丽心里生了根。她一边打工,一边偷偷“取经”:向当地老人请教秘制酱料的配方,反复琢磨柠檬、小米辣、香茅草的搭配比例,就连食材的新鲜度都苛求到“当天采买、当天制作”。2013年,带着一身学到的技艺和攒下的积蓄,她回到上允镇,开起了属于自己的“媛罕”傣味小吃店。
十二载春秋流转,小店的烟火气从未间断。酸香爽口的柠檬舂鸡脚、鲜嫩入味的傣族撒撇、清甜解腻的泡鲁达……刀春丽的菜单越做越丰富,每一道菜都透着傣家风味的纯粹。老食客们说:“吃她做的凉拌,就像回到了傣家的竹楼里,踏实又暖心。”盛夏时节,店里常常座无虚席、外卖单子络绎不绝,单日收入能突破2000元;一年算下来,近30万元的收入让她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“致富带头人”。而她总说:“好吃的秘诀,不过是用心罢了——对食材用心,对客人用心,日子自然不会亏待你。”截至目前,刀春丽的小吃店已带出学徒上百人,遍布澜沧、德宏、墨江、临沧多个州市县,看着“徒弟”们生意红火,她比自己赚钱还高兴。
党旗下的担当:一颗热心架起连心桥
“做生意要实在,做人更要实在。”这是刀春丽从担任组干部的党员父亲身上学到的道理。看着担任村民小组长的父亲常年为群众奔波忙碌,看着党员们带头修水渠、发展产业种植,她心里渐渐萌生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念头。“他们总说‘党员要冲在前’,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。”2015年,刀春丽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时,她暗下决心:不仅要自己富起来,更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往前奔。
2024年,刀春丽当选为芒角村芒角组支部书记。角色变了,但那份热忱丝毫未减。村里组织开展巡河、植树等主题党日活动,她第一时间参与;寨子里谁家的农产品卖不出去,她主动帮忙联系商户、吆喝销路;就连邻里间的小摩擦,只要她到场,总能笑着把矛盾化解开。“春丽不像个‘官’,倒像咱们的邻家妹子,啥事儿都替我们着想。”村民们的朴实评价,是对她最好的认可。
闲暇时的刀春丽,还是村里的“文艺骨干”。一身漂亮的傣装,一曲灵动的孔雀舞,她总能用热情感染身边的人。她常常组织村里的妇女姐妹排练傣族舞蹈,鼓声响起时,姑娘们的裙摆像一朵朵绽放的缅桂花;乡党委、政府拍摄宣传片,她主动当起“代言人”,把芒角村的美景、美食和傣家儿女的幸福生活拍给更多人看;节日里的文艺表演,她更是台柱子,用舞姿传递着傣乡的活力与喜悦。“日子富了,精神头也得跟上嘛!”她笑着说,眼里的光像傣家的星光一样明亮。
从烟火缭绕的小吃店到为民服务的村委会,从舌尖上的美味到心中的责任,刀春丽用十二年的坚守证明:平凡的岗位上,也能开出不平凡的花。这位凉拌“西施”,用一双巧手调出了生活的甜,用一颗真心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。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,她正以党员的担当与奋斗者的姿态,续写着属于自己,也属于芒角村的精彩篇章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门户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